新闻动态
NEWS AND INFORMATION
|
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强化盐碱地治理保粮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 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新挑战、新问题。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市考察时指出:“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5亿亩,如果能开发利用,对于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提出要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据了解,我国盐碱地广泛分布在东北、西北、黄淮海及滨海地区的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约15亿亩。 近年来,通过水利工程改良、化学改良、物理改良、生物改良等措施,盐碱地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系统观念,盐碱地治理方式单一,水资源消耗较大,且绿色、低碳、循环的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不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 在赵皖平看来,盐碱地治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他建议,要坚持“因地制宜、目标导向、分类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综合利用各种治理手段,循序渐进、确保长效。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要科学评估开发成本、利用方式、环境风险、综合收益,“宜农则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 从提升产出效益的角度看,盐碱地治理应创新多元化利用方式。在提高盐碱地开发利用效益方面,可充分挖掘盐碱地土地资源、埋藏的微咸水以及耐盐碱植物等可利用资源的价值。例如,加强“海水稻”、高粱等耐盐碱植物资源的挖掘和培育,拓展可利用资源范围。结合以往经验,赵皖平认为,要注重提高科技水平,加强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对盐碱地进行绿色低碳改造。研发节水型治理技术,减少由于灌溉不当引起的次生盐渍化,避免过量抽取地下水,积极推广“节水抗旱稻”等作物品种,研发、示范、应用配套的治理技术。 例如,以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研发的“微碳”新材料,既可实现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降碳减排,还能在不改变耕作方式、不增加淡水消耗的情况下,快速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调研中,赵皖平了解到,“微碳”新材料和配套技术在黑龙江、新疆等地盐碱地应用,实现了当年改造重度盐碱地的水稻平均亩产1200斤,实际归仓848斤,且稻米品质高于国家“优质一等”标准。 来源:《民生周刊》 |